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湖北荆门高新区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力

中国发展网 2018-02-02 17:56

中国发展网(廖亮 龚俊)近年来,荆门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荆门高新区与掇刀区一体化发展的决策,促进思想融合、机构融合、工作融合,积极探索推进体制机制、行政审批和科学技术等一系列改革创新,营造了最优发展环境,激发出跨越发展的澎湃动力。

2017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2.86亿元,同比增长8.1%;出口总额完成30020万美元,同比增长3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8.8%;工业增长点占全市的4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8.91亿元,同比增长17.19%;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市第一,荆门高新区正逐步成为荆门打造湖北区域性增长极的核心和引擎。

    机制创新,激发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2016年1月,荆门高新区·掇刀区迎来加快发展的春天。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荆门高新区与掇刀区合并实行一体化发展的决策。两年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积极探索推进思想融合、机构融合、机制融合、工作融合,行政思维向开发区思维逐步转变,强化高新区功能共识基本形成,行政区服务高新区、高新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不断彰显。

为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按照“整合体制、聚合优势、拓展空间、做大做强”的总要求,实行了一场从上至下的改革。在改革管理体制上,实行“党政合一、交叉任职、分级运作”。荆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和掇刀区委、区政府“四块牌子、一套班子”。在改革机构设置上,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优化职能配置。将两区工作部门由33个精简整合为23个。在改革责权配置上,实行“七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财政、计划统计、土地利用和管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政务服务,初步建立“精简、统一、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实现管理扁平化、服务高效化,2017年3月,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实行园办一体化改革,将产业园区、招商分局、园区所在镇(街道)或社区“三位一体”,成立了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等6个产业园建设管理办公室(产业招商分局)并独立运行,在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管委会和白庙街道、汽车产业园区办和团林铺镇先行试点,探索实行“园办一体化”运作模式。园区办统筹镇(街道)工作,白庙街道、团林铺镇机关工作分别接受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管委会、汽车产业园办的管理和安排。

园办成立后,将全区所有企业和项目划分到各产业园,同时明确6名区人大、政协的领导兼任党工委书记、6名招商分局局长兼任园办主任;推进机关职能下移、部门人员下沉,实行审批服务、部门业务、镇办保障、专业人才“四进园区”。区发改、经信、住建、国土、规划等5个部门,各派出6人进驻下沉到园办,从全区选派精干力量充实园办、做实园办,园办工作人员人数达到118人。建立项目调度、业主诉求分类处理、项目企业审管联动、选派人员双向选择、企业主评价园区服务“五大机制”。灵活的运行机制,推动全区项目建设的要素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六大产业园办的成立,拉近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做到了不定时上门走访、每月召开一次园区企业家座谈会、建立园办QQ群和微信群,及时收集企业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建设管理办公室(产业招商分局)一运行就立即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收集梳理了21家企业70多个有关企业扩规、征地、开通公交、员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并迅速解决。团林铺镇拆迁专班在服务长丰猎豹项目中,仅用45天就完成了133户农户、2220亩土地及153座坟墓的征地、拆迁和清零工作。白庙街道在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煤化工东片区750亩土地、43户房屋拆迁中,仅用20天完成,并在第一时间保证了百杰瑞项目落地。

一年的实践,该区成功探索出服务项目“三办”(领办、代办、包办)、服务企业“三贴”(贴近、贴身、贴心)、服务企业家“三零”(零距离、零障碍、零遗漏)的服务新模式,构建了招商引资、企业服务、项目建设“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园办融合,促进了荆门高新区项目建设快速推进。2017年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4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年度完成投资246.8亿元。康沁军特药、君尚科技等4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

    审批改革,加装项目建设助力器

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就是改革的重点。

2017年12月底,洛阳远洋伦拿医疗(荆门)有限公司血液透析浓缩液生产基地项目的厂房和办公楼主体工程完工。远洋医疗项目从签约到建成,历时10个月,创造了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完成主体工程的新速度。远洋医疗是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优化流程、提升项目速度的一个缩影。

为优化环境而改革,是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2014年12月,荆门高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承揽130项市级行政审批职能, 成为全国第五个、全省第三个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试点。近年来,荆门高新区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继续推进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 再造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真正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动行政审批再提速。

2017年1月,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突破重点改革攻坚,在全省率先组建项目服务局,挂靠区行政审批局,主动承接市级下放的41项涉企审批职能,划转8个部门44项职能,将项目服务融入到行政审批之中,把行政审批体现在项目服务环节上,基本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跟踪服务零距离。

项目服务局成立后,全面创新服务机制,推行告知转办机制、办事指导机制、前期调度机制、问题销号机制、四级联动机制,对项目建设全流程实行“保姆式”服务,建立问题“适时收集、及时交办、限时解决”的服务机制,为项目提供从签约、到开工、到投产的全过程服务,帮助80余个项目和企业解决各类难题近300个。

    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去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复,同意荆门高新区启动并开展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工作。至此,荆门高新区拥有了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创)、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单位4张国家级名片。

创新是开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荆门高新区坚持政策引领,“四创同步”,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搭建科创示范平台和企业自主创新平台,提升了跨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创新创业“黄金十条”,启动“凤凰英才计划”。近两年,全区共兑现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大力推进专家进园区、院士进龙头企业、高端人才进重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655人,11名“千人计划”学者被聘为科技顾问,组建了王佛松、陈芬儿、瞿金平等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荆楚理工学院、荆门职教集团开设汽车、医药、化工、智能制造等专业,每年为园区输送各类专业技工3500人以上。

坚持打造“荆门·龙泉汇”电子信息产业及节能环保专场创业路演、“软通动力杯”荆门市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使来了”荆门市青年创业大讲堂三大活动品牌,积极承办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等重大赛事。2017年,全区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家,其中慧谷、聚盛国际创新创业平台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荆门九派通、人民万福梦想小镇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培育创新创业团队277个、创客2328人。

搭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帮助50余家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0余家;培育了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格林美、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叶威集团及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19家。格林美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金泉新材料被认定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16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5家,达到14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9.34%。2017年,全区授权专利366件,同比增长28.42%;授权发明专利76件,同比增长71.43%。

改革潮涌,乘风破浪。朝着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迈进,荆门高新区前进的脚步铿锵有力。

责编: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