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让茶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云南绥江县驻村工作队员的扶贫故事

中国发展网 2018-07-20 17:24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陈建芙、杨杰、王艺涞)“累一累没关系,力气用完了,歇一会儿就回来了。”这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刘向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刘向前是云南昭通绥江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一名普通民警,从2015年10月被安排到绥江关口村开展扶贫工作至今已有三年多。刚到时,对各方面的情况都不熟悉,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他总是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在扶贫工作中,正是这极其普通平凡、不加修饰却又十分动听的话语所蕴含的精神,支撑着他走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自来到关口村开始,他就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扶贫,关键是要搞清楚农民最需要什么?为此,他开始走村串户,进行摸底调查,通过了解得知,农民致富的愿望都十分强烈,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受环境条件、信息闭塞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找到适合的出路。过去,村里也种植过竹柳和核桃,但最终由于气候、土壤等方面原因,导致种植失败了。他常常关注央视七台的《致富经》,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为帮助农民找到一条适合的出路,细心收集脱贫致富的各种做法和经验,希望能从中扩展思路,并将收集到的经验和做法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同时,还结合自己老家昭通盐津县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因他是土生土长的盐津人,从小看惯了山中的万亩茶园,当看到绥江关口村和盐津相似的气候土质时,他就想,是否可以在关口村发展茶产业?茶叶在关口村是一个空白,别人能做,为啥我们不能做?

在他看来,如果茶树能上规模,形成一个产业,就有可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这样,农民脱贫就有希望了。

带着这些疑问和不甘,他大胆提出了在关口村发展茶产业的想法,并和大家一起进行了讨论,认真分析了种植茶树的几种可行性。他的这个思路一经提出,很快就得到了单位领导的支持,而且迅速向农户作了传达,以征求农户的意见。随后,刘向前和他的伙伴们便找来了农业局的专家,进一步对土壤、气候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发现,关口村很适合茶树生长。

当群众得知要在关口村种植茶树时,有些人并不理解。种植茶叶,要卖到哪里,价格怎么样,种了会有收益吗,会不会倒贴钱,等等,农户的顾虑和疑问随之而来。他们不相信种茶树能挣找,农民普遍没有信心。不少村民认为,以前没种过茶树,没有一点经验,要是发生意外,土地都拿去种茶苗了,靠什么生活?

面对村民的种种顾虑,刘向前当时心里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为购买茶苗的钱是农户自发集资的,他们都希望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茶苗,而关口村发展茶产业当时并未列入绥江县“三园四场”规划项目,一是缺乏资金,二是没有种植经验,来自农户的压力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常常让他愁眉不展,但他从没想过要退却。

为打消村民的疑虑,推动茶树种植,他和队友一道,花费了不少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给群众做工作,分析发展茶产业的前景。通过不断的说服开导,一些村开始动心了,同时,在当地干部引导下,由村民选出代表,在2016年9月和10月先后到四川宜宾市筠连县春风村、雅安市名山区等地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束,收获颇丰。

回村后,村民代表把了解到的情况向村民作了宣传。村民一看发展茶产业能赚钱,积极性一下全都上来了,而且主动集资要去买茶苗。

刚开始种植,没有一点经验。什么地方茶苗便宜,而且苗质较好,村民心里没有一点底。为解决这个问题,刘向前和队友们通过反复考察,并深入茶叶种植基地,反复比较,最终从四川雅安名山区以每株8分钱的低价为农民购进了一百多万株优质茶苗,还邀请了农业局的专家到现场指导村民种植,此次首批就种植了600多亩。同时,还争取到了价值2万余元的专用化肥,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热情。今年初,关口村又以每株0.28元购了近百万株茶苗,使种植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虽然资金比较缺乏,种植速度相对缓慢,但不少农户已经积极参与进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势头。

关口村的茶树种植,得到了县里的重视,目前已被纳入全县“三园四场”项目,预计种植面积为2000余亩,政府的支持在不断加大,其茶产业规划也日趋完善,而且推出了对种茶农户每亩土地给予1000余元补偿的奖励机制,这些措施极大刺激了农民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而且,关口村还成立了槐花茶叶专业合作社,现已有216户农户参与投入1000余亩的茶园建设,预计明年就能采摘,获得收益。

刘向前说,只要茶叶这个传统产业的优势还在,我们就有信心把关口村的茶产业做好做强;按现在的计划,如果关口村的茶园发展到两千多亩,有了量上的优势,就可引进投资,待条件成熟后,再引进一些好品种,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就能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使茶叶真正成为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责编: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