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在这里寻找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答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2018-12-11 15:01

编者按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市场主体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此过程中,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更好履行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职责,积极担当作为,扭住关键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拿出硬招加快突破改革瓶颈和制约创新发展的障碍,苦练内功提高参谋助手能力,加强联动增强系统合力。

从本期起,本报开设“发改人共话高质量发展”专栏,聚焦以地方发改部门为代表的各有关方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扎实细致工作。希望这组报道能在年终岁尾的关键时段,为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带来更多启示和借鉴。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杨 张朝登

首届进博会期间,上海市发布产业地图,引起社会公众和企业家的高度关注。这份产业地图,一方面描述“家底”——上海市目前的产业基础如何,有哪些优势资源?一方面导航“方向”——资源今后往哪配置,各类产业分别向哪集聚?由于能够为有投资意愿的企业提供翔实的信息帮助,这份地图被企业家们称为“上海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GPS”。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上海比其他省市更早进入结构性调整转型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基础有条件,也有更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多个场合强调,上海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四个英雄论”成为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明确导向。

近年来,上海市围绕高质量发展连出实招。提出“四个英雄论”,绘制“产业地图”,发布“双高意见”(《关于本市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都无一例外地高度聚焦如何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如何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高效率配置资源呢?下一步又将怎么做呢?岁末年初,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梳理了以下三个关键领域。

对接供需:使要素资源与产业升级更匹配

“要‘引’和‘逼’相结合,打好政策组合拳。”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裘文进在解读如何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时说。

“上海集聚了各类要素交易市场,我们将充分利用本市现有的各类资源要素交易市场,推动土地、厂房等资源要素的流转交易,加快要素资源与产业升级的供需对接,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裘文进介绍说,“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等方面,围绕市场主体的客观需求,推动存量资源的市场化流转是我们的工作出发点。”“其次,营造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公平有序市场环境。”裘文进指出,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稳定企业发展预期,为优质企业扩大投资、实施技改和获得增量要素资源提供精准服务。

按照“双高意见”,上海将实施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以用地、用水、用能、污染排放等单位资源要素产出率和科技创新、劳动效率等创新要素生产率为主要内容,对存量工业用地进行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在产业准入、技术改造、土地供应、财税、电价、环保、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化差别化政策指导,扶优汰劣,协同推进资源合理配置。

对此,裘文进解释说,“我们建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不是变相增加行政权力,而是要将评价工作与实施差别化政策指导相结合,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己的产业能级、资源消耗、产出贡献在本地区本行业的水平,还可以让企业借鉴先进案例的示范经验。与评价制度相配套,我们将实施产业准入、技术改造、土地供应、财税、电价、环保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技术能级。”

“通过综合施策,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和有为政府建设,完善政策制度、优化发展环境,最终实现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裘文进说。

协同创新:让区域资源共建共享

今年8月份,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在G60科创走廊联席办调研时指出,G60科创走廊是长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协作、政务服务等方面大胆闯大胆试,力争为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朝着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个目标,G60科创走廊的发展经历了从1.0版到2.0版再到如今3.0版的“三级跳”。从一个区的事,变成了涉及沪苏浙皖的区域大事;从一个城市的战略,上升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

G60科创走廊的“三级跳”,其实就讲述了一个创新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流动与协同的精彩故事。

2016年5月,上海松江率先提出沿G60高速公路40公里松江段两侧布局“一廊九区”,助力“松江制造”向“松江创造”转型。当时,G60科创走廊还只是松江区自己的事。2017年7月12日,G60高速所串联起的上海、嘉兴、杭州三地的主要负责人,在沪签署《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由此,1.0版的G60松江科创走廊、嘉兴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三大科技创新集聚区联手升级为2.0版。

今年,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和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召开,长三角三省一市开始迈入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G60科创走廊也与沪苏湖合高铁相融合,成为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的“一廊一核多城”创新区,升级为3.0版。

值得一提的是,G60科创走廊建设两年多来,一大批百亿级项目纷纷落户,其中包括投资100亿元的海尔智谷项目,投资200亿元的正泰启迪智电港项目,投资100亿元的清华启迪二期项目,投资100亿元的修正医药项目,投资200亿元的国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等。

伴随着G60科创走廊的不断升级,企业也从“单城记”嬗变为“双城记”“三城记”。

上海艾乐影像材料有限公司依托G60科创走廊的优势,形成研发在松江区、生产在嘉善县的双城发展模式,将公司打造成中国优秀的数字化材料方案供应商。

G60科创企业华铭智能终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因扩建需要,将企业搬到嘉兴平湖的新埭镇。老员工没有因为搬迁流失,所有的供应商依然在1小时可达范围内,两地政府服务企业思路相通,公司搬迁后继续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

气门嘴、排气尾管、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市场占有率居全球领先地位的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总部设在松江区,同时在安徽省宁国市设立了保隆(安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公司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完美体现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赛迪顾问上海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G60科创走廊率先建立试点区域合作共建共享机制,有助于区域内的人口、经济、创新布局更加合理,为长三角和全国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G60科创走廊3.0版将推动规划充分对接,促进功能布局互动,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推进国家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在重大战略协同中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资源配置一体化;推动重点专题合作内容纵深拓展,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协同创新攻关一体化;有益于共同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推动科创要素按市场配置要求自由流动。

描绘2035: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明年1月1日起,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将正式施行,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了更好的法治保障。该决定明确,以法治力量支持和保障三省一市规划对接、法治协同、市场统一、生态保护和共建共享。

今年年初,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巡视员王思政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发布之时便指出,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城市群的竞争。在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上海要提升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上海与长三角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比如自然地理、人文融合、产业合作,市场共建,基础设施的连通,是一个天然的有机整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上海形成了核心城市的地位,这也是历史的积淀。

王思政指出,未来会从这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的合作,共生共荣。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共建内外聚合的创新网络。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强化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功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开展科技联合攻关。

二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携手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被大家认为是世界上第六大城市群,然而我们认为它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要进一步提升。”更好地促进长三角进行合理分工,错位竞争,进行协同发展,共同互补,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促进公共服务深度融合。

三是加强生态联合治理,协同建设绿色美丽的长三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活环境需要为目标,不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健全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着力加强环境监管联动。

四是共建基础设施,提升互联互通和能源保障水平。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积极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突出先行先试,推动长三角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互相学习,加强互动,形成新的开放格局,发展更高层面的开放经济。

最后注重统筹务实,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合作机制战略决策功能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区域合作新平台。

责编: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