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王广宇:开放银行是未来银行的新写真

中国发展网 2019-07-15 08:20

王广宇 华软集团董事长

今年以来,开放银行变成一个特别热的话题有两个原因。一是银行从业者、客户及合作伙伴都期待这个行业发生一些改变,大家都在讨论或者思考未来的银行会变成什么样,比如数字化转型,比如互联网和无界银行等等。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不管从全世界还是中国来看,银行业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变化了,封闭的体系和运作方式,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不一定有利,银行必须要向社会各界开放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开放银行到底要开放什么呢?首先大家基本形成的共识就是银行可以开放技术能力。今天的银行及其金融科技公司都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在系统强壮性、高频运算、数据安全等IT能力方面,超过很多行业和多数企业,开放技术能力可行。其次,银行可以开放服务。开放银行从欧盟起步的时候是从开放支付服务开始的,中国比较独特,有一个领先且庞大的第三方支付体系,所以支付服务开放没那么迫切。但另外一些银行服务,比如征信、网络信贷都有大的空间。再比如2019年,中国金融界出现了理财子公司这种特别大的变革,将来在普惠理财这样一些业务和服务能力上,银行能不能开放?不过确实把服务开放出去、开放得好,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第三是银行数据的开放,当然这也是开放银行的核心。数据是一种独特的资源,银行占有、使用和开放数据都必须合规。如果开放的数据涉及客户和交易信息,还要保证数据安全。另外在开放过程中,对数字资产的定价和价值判断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我国的数据安全和法治的当前形势下,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数据层面的开放,无疑是开放银行的精髓,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领域。

开放银行还涉及到一个话题是向谁开放、如何开放?讨论较多的角度是银行向同行、同业开放,比如大银行向小银行开放,银行向金融科技公司开放等等。更深层次,银行可以向产业领域开放,向产业互联网、产业合作伙伴开放。已经有很好的例子,银行向航空公司、能源公司,向智慧交通、医疗等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开放,这个想象空间更大。更进一步,银行能不能向C端开放,我们每一个人作为银行的客户,作为自己财富的创造者、拥有者和消费者,我们应该掌握自己的信息、数据和账户体系,掌握我的市场定价。在C端开放银行怎样做,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研究。举个例子,公众特别是中产阶层人士对理财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今年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治理也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对于网络借贷等行业监管越来越严。但客观讲网络借贷和网络理财是在社会发展的既定阶段产生的,某种程度上也是普惠金融的需要,建议开放银行能否在这方面做些事情,填补市场空白。一些创新的银行,可否用开放银行的理念,在网络借贷和网络理财方面做一些创新之举,是特别值得期待的。

当然,关于开放银行,要注意到愿望和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开放银行的始作俑者,英国和欧盟在推动PSD2等,过去四五年并没有做出很成型的模式,而如今在中国一下子热起来了,业界要适当保持冷静。一个商业概念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和推广,有几个前提。首先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价值原则,要研究有没有创造新价值?有没有特别的商业增值出现?其次是依法合规,要做开放银行,法治、监管、市场环境的完善程度是不是具备?还有就是市场化前提,需要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去做这件事,不是谁强迫谁开放。我们都很清楚中国当前的环境,所以短期内开放银行的发展不会太乐观,但依然需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

(作者在2019人大金融科技论坛的讲话)

责编: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