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新规划新变化 新能源汽车将迎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中国发展网 2020-11-28 11:51 公欣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公欣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据悉,《规划》的出台,是继《2012年规划》后,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又一纲领性文件,对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机遇期:恰逢其时

实际上,早在2012年6月,国务院就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3年11月,国务院批复建立由工信部牵头、20个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机制。几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市场规模我们现在是全球领先;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建立;配套环境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不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这一阶段,仍然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模式有待创新完善、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11月3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产业进入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时代,汽车与信息通信、能源等领域加速融合,新能源汽车发展既有新的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因此,《规划》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据悉,《规划》部署了5项战略任务:一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并重,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动力电池、新一代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基础能力,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二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龙头,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营造良好使用环境。五是深化开放合作。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深化研发设计、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此外,《规划》还提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另外两大痛点——电池回收和安全,尤其增加了“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和“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等内容,这些都将为下一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厘清思路。

20%目标:求新求变

当前,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使产品的形态、交通出行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趋势由《2012年规划》的电动化为主拓展到了包括网联化和智能化在内的“三化”。

据了解,相比《2012年规划》,这次《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政府是要更好地发挥在完善标准法规、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此外,《规划》从内容上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是根本,融合发展是关键,开放合作是途径,延续并深化了《2012年规划》的“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在目标的设计上,更多采用一些宏观描述,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把选择权交给了市场和企业。增加了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那么,《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的目标又是怎么设定的呢?据辛国斌介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欧洲国家为例,一方面严格二氧化碳的排放法规,反向倒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大投资和补贴力度正向来拉动产业发展。同时,不少国家提出了力度非常大的车辆电动化目标,比如说北欧挪威提出到2025年新车销售百分之百电动化,英国也提出2030年电动乘用车销量占比要达到50%以上;二是主要从产业发展的实际角度去考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加速发展的阶段,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行业专家也作过预测,说从目前这种技术演进发展态势来看,2025年左右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跟传统燃油汽车的成本大概能够持平。综合考虑产品的供给能力,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以及市场需求空间等因素,提出来了20%这一引导性的目标。 

此外,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介绍,就科技创新方面,《规划》就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提升行业公共服务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这里的“三纵三横”的横,有一些变化,把网联化与智能化作为“一横”,这和原来是有差别的,这是这次《规划》的变化。

“未来将围绕智能化、网联化以及轻量化,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推动车控操作系统及计算平台、车规级芯片等自动驾驶技术和装备研制;加强新材料技术的布局,大力支持碳化硅功率器件、轻量化材料、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等研发,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秦勇表示。

破题:解决充电难

《规划》如何切实解决充电难的问题?对此,辛国斌表示,因为广大消费者确实都有这方面的焦虑,买了车找停车位存在压力,有了停车位能不能安上充电桩也存在压力,出行到外边去能不能充上电也是压力。所以这次在《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财政还要给一定的扶持。

据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孙光奇介绍,目前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一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地方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形成中央和地方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据悉,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研究优化充电基础设施的奖补政策,进一步调动地方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创造良好的配套条件。

《规划》也要求,要落实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措施,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等优惠政策。

“还要继续加大充电桩建设的力度,目前国网公司已经组建了充电桩建设的公司,一些民营企业还有一些其他相关领域的企业也参与到了充电桩建设当中来,随着整个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充电桩的建设布局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辛国斌说。

《规划》明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

责编: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