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杜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2021-01-20 08:08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张洽棠

如何看待“双循环”背景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信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杜平表示,发展双循环新格局是全方位发力,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是基础和关键。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性优化升级,都需要畅通大循环,这是解决中国的“卡脖子”技术短板、增强国家战略产业和重大技术安全、提高国际市场可持续竞争力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支撑。杜平表示,这些任务最终的保障实现,关键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质量和结构,以及“十四五”部署的未来产业能否在世界上具有重要位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提出的,近10年来,其年均增长速度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80%,2020年上半年还保持近3%的正增长。杜平表示,这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生命力,符合我国科技进步规律,也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还有利于在高科技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量还不够,只占工业总规模的20%、占GDP约14%。与我国约占工业40%的产业面临下滑压力相对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快速增长的红利,还难以对冲传统产业下降的损失。

杜平表示,客观上分析,我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国际环境突变催生应急倒逼机制,即迫使国内科技企业激发自主创新内生动力,如扩大研发投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科研机构深化改善人才激励机制,政府创新营商环境等。总之,全社会都深切意识到,我国产业发展短板和缺口若得不到缓解,就会落后挨打。连华为都在强化与中科院和一些大学联手攻关。

二是我国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已成气候。如5G、高铁、北斗卫星、航天器、高算力数据库、新能源、石墨烯等新材料等,都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陆续建成的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也已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十四五”将进一步发力。

三是近年来持续实施网络强国和大数据战略,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动计划。它们既通过深度赋能赋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来增强科技攻关能力、提升研发效率和提高市场推广精准程度、降低成本和增强风险控制,还会通过所带来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应用场景。

四是新的政策创新有利于释放新的政策红利。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及其资本化、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促进要素市场化自由配置、深化科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服务贸易试点示范以及数字贸易等,都将在“十四五”期间带来积极效应。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杜平表示,“十四五”规划需要使劲、加力、提质、升速、增效。可以考虑以下主要行动予以落实:

一是优选、壮大重点产业。国家层面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各地区各企业都应着力在细分产业和产品上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必全面一体推开。国家需尽快调整产品和技术目录,同时建立健全统计体系和相关标准体系、计量体系,并相应调整完善财税、金融及资本市场、价格、进出口等政策。

二是精心部署前沿领域科技攻关。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更加注重重大基础科技和国家战略利益,超前部署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总体来讲,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需要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具体路径上,可以着力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中长期计划为导向、为抓手,逐步形成前后左右关联产业的大循环。

三是推动数字技术成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度转化。抓住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服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日渐成熟的大趋势和循环圈,推动5G通讯、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天基互联网、区块链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相关企业在数字化平台上运用数字赋能赋智,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生产运营,融合集成发展一体化良性循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技术成果形成数字化资产,优先推进流通和交易。

四是着力完善政府精准服务和科学监管环境。关键还是要将已经明确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包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优先采购和购买第三方服务政策,有效实施高技术产品首台(套)措施,优化布局并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绿色低碳、高端存储高算力数据中心,降低关键原材料和设备进口环节税费,实施“不必所有但为所用”的国际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稳定创投基金退出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实施审慎监管政策,促进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入与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资产交易等领域。

五是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这是国际国内高技术快速健康有效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认真总结上海、北京、深圳、合肥等地方的经验,组织实施国家“十百千”发展目标,即部署建设10个全球影响力基地、100个具备国际竞争力集群和1000个特色产业生态,促进各要素资源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配置,发展特色区域经济。

责编: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