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发改委:要积极探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坚强资金保障

中国发展网 2021-05-14 17:24

中国发展网讯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  5月12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贯彻落实视频会议。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实际,聚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难点问题,扎实有效谋划好、实施好各项任务举措,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和合理回报、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会议指出,要构建行之有效的价值核算办法,形成一套各方认可的共同话语体系,有效解决“度量难”的问题。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解决“交易难”的问题。要推动正向激励和负向惩罚双向发力,让各方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解决“变现难”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坚强资金保障,有效解决“抵押难”的问题。

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地方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整体合力,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和政策创新试验,及时总结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要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研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要强化督促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制度、标准规范,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要加大宣传,营造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良好舆论氛围。

据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探索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鼓励采取多样化模式和路径,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比较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初步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府考核评估机制初步形成,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形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明显增强。

到2035年,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全面形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要求,考虑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属性,体现生态产品数量和质量,建立覆盖各级行政区域的生态产品总值统计制度。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意见》明确,依托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禀赋,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条件,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引进专业设计、运营团队,在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前提下,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推进相关资源权益集中流转经营,通过统筹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意见》提出,鼓励通过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探索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清水增量责任指标交易等方式,合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拓展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交易种类和交易地区。探索建立用能权交易机制。探索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创新完善水权交易机制。

《意见》还提出,鼓励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水权和林权等使用权抵押、产品订单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支持区域内生态环境提升及绿色产业发展。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古屋贷等金融产品创新,以收储、托管等形式进行资本融资,用于周边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古屋拯救改造及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等。鼓励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合理降低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探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

责编: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