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政协委员柯勤飞建议提升上海化妆品产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四大品牌建设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2022-01-21 15:43

上海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

上海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建议提升上海化妆品产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推动四大品牌建设。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海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沪经信都〔2021〕603号)总体要求中提出“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引领国内化妆品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策源地”,在四大重点领域之一的“前沿科技”中也提出“努力将上海打造成化妆品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策源地”。上海化妆品产业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关键是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柯勤飞说,产业科技创新策源的内涵在于产业知识生产的策划与发源。专利作为主要的知识产出类评价指标之一,具备创新数量与经济价值的双重特征。柯勤飞说,一是源头创新表现尚存差距。上海的产业源头创新数量稳步提升、距国内领跑仍有差距。首先,以省级行政区来看,近年来上海化妆品产业的中国专利申请占比取得一定提升,从2000年—2020年整体数据看,上海地区申请专利占全部国内申请人所申请专利的5.9%,位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排名第四。

上海的产业源头创新质量国内领先、距国际同行仍有差距。我国化妆品产业的专利申请大省(如粤、苏、沪、浙、鲁)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体现为专利质量普遍不高。相对而言,上海的专利质量略高于其它省份。然而,与国外申请人在华专利布局相比,上述专利质量的代表性指标“维持时间”和“国际布局”却显示出较大差距。

二是区域创新主体尚待培育。从创新主体的总量上看:2000—2020年期间,在粤、苏、鲁、沪、浙专利申请前五强中,上海的专利创新主体最少(876个),单个申请人的平均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四,仅高于浙江。相比之下,广东的专利创新主体总数(3128个)是上海的3.6倍,并且单个申请人的平均申请数量也高于上海,反映行业内参与创新的主体总量多。

三是制度创新策划尚具空间。上海产业政策更为重视产业价值链的均衡引导。一般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研发→投资→生产→消费”四个阶段,上海近三年产业政策属于生产环节主导的价值链均衡型,生产环节主要关注生产有关的目标规划、市场秩序、智能制造技术及供应链管理,同时政策也平衡关注研发、投资、消费等价值链前端和末端环节。上海产业政策更为偏好供给面政策工具的使用。

政协委员柯勤飞参加小组讨论,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政协委员柯勤飞参加小组讨论,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为此,柯勤飞建议上海要进一步提升化妆品产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鉴于《上海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由市经信委与市药监局联合下发,建议在着力营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化妆品产业发展生态过程中,由上海市科委牵头推动本市化妆品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策源地建设、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研发与转化应用等关键问题。

首先,面向源头创新,提升区域专利质量、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我国化妆品产业“卡脖子”领域的突破,需要在化妆品原料成分、工艺配方、功能功效、检测评价等方面深入开展科技攻关。

“进一步探索区域企业基础研发选择的激励机制。”柯勤飞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并支持上海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策源基地建设;以支撑企业开展自主研发为目的,优化金融财税、奖励表彰、知识产权等激励制度,从环境面上积极引导企业从事基础研发的意愿。

二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区域企业基础研发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议地方政府借鉴并逐步引入化妆品企业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从产业创新平台、产学研医联动、高企扶持培育、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等科学与技术研发投入方面积极考虑,帮助企业提高基础研发能力、带动高附加值产品研发。

三要进一步聚焦区域研发特长、特色资源构建竞争优势。建议地方政府积极结合区域企业特点,选取相对优势细分市场作为突破口,围绕研发—投资—生产—消费的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布局专利链,加快地方优势技术的知识产权培育,实施化妆品行业与企业标准战略,构建细分市场竞争优势。

其次,面向集群规划,培育区域创新主体、升级创新生态系统。化妆品产业的特点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交叉,企业不仅需要在地理上集聚,更重要的是形成创新主体间的网络合作、协同研发。上海奉贤新城“一城一名园”东方美谷以及玉兰花“双蕊多瓣”的化妆品产业格局已提供了较好的空间布局规划,结合法国“化妆品谷”(Cosmetic Valley)产业集群互动合作机制的经验。

柯勤飞说,不仅要大力提高上海本地标杆型创新主体的研发能力,还要持续加强和增加集群内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在内的各类型研究院所、协同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主体的数量,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同时,面向创新策动,研究产业发展特点、优化区域政策供给。比如,加强化妆品产业价值链后端的创新策动。加强创新策动的产业政策与对策研究等。

责编: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