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淮海经济区:“协同”成共同发展关键词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2019-05-22 16:57

中国经济导报 见习记者|刘润

去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市,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图资料来源:《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图 资料来源:《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近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仪式在江苏徐州举行。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范恒山在会上说,对于淮海经济区而言,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各城市单打独斗而导致的成本高、发展低效的问题,而且通过取长补短形成集合优势和帮带效应,能够加快提升区域内各个城市和整体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淮海经济区处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边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该区域内城市发展的内在需要。“该区域处在‘一带一路’、京津冀、中原经济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合部,战略位置突出,又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加速发展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局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魏礼群在会上介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就被提出,旨在加强跨省区域之间的横向合作。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淮海经济区的设想成为了现实。

去年12月,淮海经济区范围内的10个城市的主要领导在徐州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协议》,同时还发布了协同发展宣言。重点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强交通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协同发展,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以及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联防、联控、联治,共享共建方面达成了共识。

范恒山指出,区域协同发展能够克服各自局限,实现资源要素的取长补短优化配置;能够克服不良竞争,做强做大比较优势;能够及时化解地区发展障碍,减少地区发展的外部制约;能够有效集聚优良资源要素,以区域最高水准形成创新创造力,并使区域人民群众享受最好的公共服务。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特别是像淮海经济区这样跨越不同省份的经济区域,如何走向协同是与会嘉宾高度关注的问题。

作为企业代表,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耀介绍,由于淮海经济区内城市之间资源禀赋相近,重点发展的产业有所雷同,白酒企业很多,已经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从产业体系构建的角度看,唯有破除政策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区域内政府、企业协同共商,协力打造共赢的产业生态圈,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个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王耀在现场研讨环节说出了企业心声。

对此,范恒山认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这个基础打好了,其他方面的协同就没有了根本障碍。”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建清说:“除了各自的发展诉求,整个经济区也有更多共同的利益,通过区域合作,能推动各方获得更多的红利,取得‘1+1>2’的效果。”

魏礼群认为,解决跨省市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完善合作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做好“通”字这篇大文章。为此,要处理好依靠市场力量和发挥政府作用、做强中心城市和辐射带动周边这两对关系,坚持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协同发力,坚持做强中心与带动周边统筹推进,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做大做强。

责编: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