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国产机器人如何跳出周期的怪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2021-09-15 10:53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王晓涛

伴随着产品渗透率的不断提高,许多创新产品都要经历成长、成熟、饱和的发展周期,那么机器人企业又当如何面对令人痛苦的产品周期问题呢?9月12日下午,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未来峰会第二单元新风向的高峰对话环节,这一问题引起了现场对话嘉宾的热议。

真成投资管理合伙人李剑威表示,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消费产品都怕周期,作为投资者和创业者跳出周期怪圈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停地追求科技进步。

回归相对理性而非内卷

据统计,今年1~7月份,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为20万台,已超过去年全年的销量。不过,20万台工业机器人中,中国品牌仅占35%,而在工业机器人的主导市场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只占13%,在电子和3C领域的占比也不过20%。

工业机器人企业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第一家上市机器人企业,该公司董事张朋坦承,我国工业机器人现阶段面临着一些瓶颈,压力很大,但大家依然都看好工业机器人,坚信未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一定会走向国际市场。

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投资”)旗下主力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第一方向就是智能机器人。“2015年,当时全国机器人的销量是4万台左右,如果不考虑国产还是进口,今年市场销量可能会突破25万台,甚至达到30万台,整体来讲是蓬勃向上。”国投投资董事总经理王世海表示,国投投资目前已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

眼下有人认为机器人产业处于内卷状态,王世海对此不以为然,“6年多来,整个机器人产业经过政策推动、资本催生以后,到了2021年基本上热度消减,回归到一个相对理性的状态。机器人市场激烈的竞争不意味着内卷,因为首先是技术不进步、市场不拓展了,导致内部的激烈竞争才是内卷。”

谈到中国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制约瓶颈已是老生常谈,致使一个减速器的成本占到整台六轴本体的30%左右。不过,王世海兴奋地说:“近几年,在减速器领域我们有几家公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绿乐谐波,基本上缓解了国内国产机器人零部件依赖海外进口尤其是日本的这一‘卡脖子’问题。”

市场变化将影响机器人走向

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应用得益于汽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而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也将对工业机器人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新能源汽车比例的大幅提高,至少在发动机、变速箱的加工环节会对机器人和整车的焊接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王世海同时表示,3C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将给协作机器人提供新的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企业对灵活性、应用性的要求极高,我们的服务速度、响应速度要比国外企业快,因而更好地抓住了一些机会。”张朋在一旁补充道。他坚信,只要给些时间,中国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上肯定可以取得突破,发展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近年来,作为服务机器人的重要成员,医疗机器人发展迅猛。金科君创资本自2014年创办以来,先后投资了包括天智航在内的5家医疗机器人,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管弦悦认为结果超乎预期。

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发和运营手术机器人的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达介绍,目前柏惠维康外科手术机器人每年的手术量大概是3000台以上,这意味着每周机器人在全国完成近60台手术。

李剑威认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在投资界人士看来,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要抓住两个要点:场景和增量。例如,扫地机器人并非是一种新产品,十几年前美国的iRobot扫地机器人就已经上市了,科沃斯依托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不仅把成本做得很低,而且更关键的是易用性达到了新高度,可以自动导航,产品体验远远超过iRobot,上市后备受欢迎。

在刘达看来,医疗机器人是一个慢周期行业,比如手术机器人,即使是头部企业达芬奇,在国内的装机量也不多。

有趣的是,实践中会发现有的场景和设想的完全不同。还是手术机器人领域,广西某地的一家医院,疫情暴发后引进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不到一年时间手术量超过400台,而之前的手术量是零,因为常规的开颅手术在当地的地级市医院是做不了的。“对于手术机器人的需求,基层医院和县级医院的急迫程度要高于三甲医院,虽然机器人企业是从三甲医院开始进行手术机器人宣传推广的。”刘达说。

产品要有足够的技术承载力

对于如何跳出产品周期的怪圈,李剑威认为选择的产品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承载力,“如果你只做一个豆浆机,我不相信它能够实现技术承载力,根据技术承载力选择产品,手术机器人肯定是要选的。”

围绕机器人企业应该选择怎样的商业模式,与会嘉宾也是各抒己见。李剑威以苹果公司的服务收入占企业总营收比例已逾20%为例说,机器人未来或许会选择续费、年费或是按照服务次数收费的商业模式。

刘达则认为,所谓模式,只是体现在产品的技术领先性比较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模式的作用会比较大,如果技术、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那么模式就很容易被模仿,因此需要先有技术壁垒,然后再强调模式创新。“机器人产业首先要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模式创新,最终实现双轮驱动,否则就会昙花一现。”

在管弦悦看来,其实技术、产品和服务结合的模式现在已经开始了。例如:水下机器人不光是卖产品,此外也卖服务,不需要每条河道、每个水务局都要买一台水下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也没有必要每家都要买回去,可以采用租赁服务的方式。

李剑威对机器人创业者的建议是,要关注服务的场景,坚持做增量市场,渗透率已经70%~80%的领域千万不要碰,只有做增量才有高增长,后面的融资也才会容易。

王世海则强调六个字:硬科技、数字化。他说:“没有数字化的硬科技不会有很好的估值和未来,没有硬科技作为支撑的数字化也是虚无的,未来在机器人的发展中,硬科技和数字化将永远交织在一起,作为我们行动的准绳。”

责编:宋璟